导语
这是最好的时代,教培的编年史从不缺情怀与故事;
这是最坏的时代,身处漩涡中央的你逐渐迷失方向。
2020终将成为教培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我们共同见证了所谓“天灾”带给朝阳产业的致命打击,与之相伴的政策强监管及资本“热钱”的退场让我们重归了理性,学会了接受现实。
起先是线下培训机构全面停课,应国家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大量中小教培机构被迫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课堂转移到线上平台。
紧接着龙头顺势“跑马圈地”,以“新东方”和“好未来”为代表的传统教培行业巨头,依托自身多年的品牌优势与优质的内容资源,迅速用免费课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再往后在线教育巨头强势入局,以“猿辅导”和“作业帮”为代表的在线教育企业分获数10亿美元与7.5亿美元融资,吸收了市场绝大部分资金的注意。
“马太效应”与“行业寒冬”成了这一年的热词,避无可避的产业化发展趋势,在这一年正式拉开了帷幕。
01
模式进化——
“地空两栖”(OMO&ONLINE)已成定局
随着教育消费者对于在线教育的接受程度与参培率顺势水涨船高,升学压力下,家长的焦虑,对校内固有学习资源的欲求不满与市场因素等形成了“OMO”模式进入下沉市场的强力助推。
回看2020,在这场拥抱OMO的浪潮的中,既有头部机构也有中小机构,既有TOB也有 TOC模式,打法各不相同。
但无一例外,它正在重塑教培机构现有的业务流程,帮助机构实现“精益化成长”。
·运营红利被动式成长
线上低价课与线下班的互相导流,可拓展服务边界与市场增量,获客渠道多元化,线索画像全面化,最终拉低总体获客成本。而通过线上社群、线上活动、线下活动等多转化场景,又能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
·运营管理效率被动式升级
疫情期间,已有不少线下教育机构借助线上第三方平台工具实现信息化管理。用技术赋能老师和教务人员,迅速在线化。尤其对于中小机构而言,接受to B企业赋能,既节约成本,又可实现高效合作。
·个性化服务效果主动式优化
以学生成长为目标,结合线上、线下双维重构教学服务体系。
教研端:搜集、处理、分析学员学习数据,并反馈作用于教研;
教学端:打破时空限制,碎片化学习,实现重课堂互动体验与场景化;
评测端:智能化与个性化的练习与测评为学员提供了适应性更强的知识进阶路径。
·短视频成就新一批“网红教师”
教与学的场景不再局限于线下,短视频、直播等新流量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少优质师资依托线上流量成为了网红教师,收获百万粉丝。依托内容涨粉不少机构找到了新的获课路径、依托信任度的私域流量转化在未来可以大大降低现阶段各大机构的获客成本。
02
工具进化——教育科技真正融入场景
突破过往线下传统内容和模式的千篇一律,本次疫情中沉淀下的大量数据证明:
在新型教育工具的改造下学员的学业与表现均有所提高。
其中,课程完成时间、课程通过率、考试成绩方面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均有所突破,在应试教育中注入了思辨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元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机构教师以及AI助理并存于教学活动中,将教师从重复枯燥的试卷批改、日常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为其专注于创造性教学研究工作,为学生一对一交流创造了充分的时间及机会。AI辅助决策基于教学活动产生的大数据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情况。
总体上而言,人工智能教育从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以及教学公平三个方面创造了传统教育所缺失的价值,对于学生、教师、学校各有益处。
03
意识进化——教育赋能重回本质
为了争夺这批崭新的线上流量,2020年疫情期间,海量的免费线上课程扎堆投放在各个公域平台,这不免让家长产生了选择困难,但,究其本质,他们缺的不是学习平台和直播工具,而是真正适合孩子的优质课程。
而在线教育恰恰是一面“照妖镜”,帮助家长快速对比各家机构的课程体验,加速细分赛道的竞争摩擦。
没有借口,疫情期间,一切的线上教学动作皆可被还原。
没有理由,教培市场从不相信眼泪,不拥抱新模式就注定被淘汰。
“如何构建极致的前端用户体验”成了当前阶段的大命题,客户体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比如,疫情期间的直播“高并发问题”:
教师在直播授课的过程中的画面流畅与否、声音是否卡顿,决定了用户的直观印象。
教师语言表达生动活泼,授课内容编排逻辑合理,互动频次是否达标,决定了教师的授课水平传递。
课后服务的颗粒度大小,决定了学员在一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环环相通,环环相扣,课前,课中,课后在日后将趋向一套整体的提分方案,教育将重回本质,依托于口碑与转介绍的后端招生将重新回归行业共识。
然而,全民在线只是暂时的,这波线上教育的“春天”亦面临持续挑战。从长期而言,疫情过去后,学校授课及线下机构终将回归线下,如何将这些新增流量转换成自身平台的新增付费用户,如何提高这些流量的留存率,完课率,续费率成为了衡量此次疫情是否对在线培训机构产生真实收益的关键指标。(本文由校长邦供稿)